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举办科普讲座:生活垃圾分类背后的故事
2018-12-18 09:37:02
2018年5月19日,学会主办科普讲座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十四届公众科学日活动。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/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刘洪涛副研究员讲解“垃圾分类背后的故事”,吸引了一百余位观众积极参与。科普讲座由学会副秘书长王捷主任、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/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雷梅研究员主持。
科普讲座参会场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城市垃圾也越来越多,已经成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污染来源,垃圾分类已经刻不容缓。由于生活垃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,民众垃圾分类意识不高,垃圾分类市场不成熟等原因,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。
科普讲座正是从公众关心的“生活垃圾为什么要分类?生活垃圾到哪去了?生活垃圾真的是没用的废物吗?餐厨废物与减少食物浪费”及“垃圾循环利用资源化”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。“北京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垃圾0.8-1.0公斤”“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垃圾,如果用2.5吨的卡车装载,能从天安门一直排到河北廊坊” “北京市一年产生的垃圾量大约:1000万吨”“我们每年浪费的食物可以供5千万人吃一年”。 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大家切实感受到“垃圾围城”及食物浪费问题的严峻性。
科普讲座海报
“生活垃圾不是没用的废物,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。通过有效回收再用,充分利用垃圾的养分、能量、金属价值” “分类对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很重要,如果不分类,很容易对环境造成危害,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” 。
在讲座活动中,大家聚精会神、津津有味听取了刘洪涛博士的讲解;在互动抢答环节,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,气氛十分热烈。
部分专家代表合影
由于前来听讲座的人数很多,刘洪涛博士临时增加一场了讲座,两场讲座均座无虚席。大家对垃圾分类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纷纷表示听了讲座收获极大,今后要更加处理好身边的生活垃圾分类问题。
学会通过组织科普讲座活动,学习垃圾知识,掌握减少生活垃圾及垃圾正确分类的方法,进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。垃圾分类看似小事,其实关乎国家大事,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意义重大,关系13亿人生活环境改善,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处理。因此要从我做起,坚持垃圾分类,减少垃圾产生 。
上一篇:第三届全国资源科学青年科学家论坛在郑州成功召开
下一篇:最后一页